雄中自衛隊員面對大時代捲起的驚濤駭浪,毫不畏懼,勇敢挺身而出,護衛校園的安全純淨,收容外省籍民眾,打破社會不公不義。他們的故事,就像一首青春進行曲,在二二八事件爆發數十年後,依舊低盪徘徊於雄中校園。 此調查報告利用公文官書檔案、學者研究成果及已出版、採錄的口述歷史資料,透過事件當事人現身說法,對照官方文件及學者研究成果,建構較為清晰可信的歷史圖像,希望對於二二八事件時高雄中學自衛隊的組成、運作到解散以及學校在事件前後之狀況,有更清楚的了解,並如實呈現一群青年學生面對大時代變動時之所思、所為。
壹、高雄一中與高雄二中的分與合
日治後期,高雄州的人口大量增加,希望進入中學就讀的學生愈來愈多,但高雄中學校的容量有限,加上1940年起修築現代化的海軍基地──鎮守府(左營軍港)後,為了提供海軍軍區子弟的升學需求,便徵收原屬於私人用地的左營段第347番地(今左營高中附近)設「高雄州立高雄第二中學校」。1944年(昭和19年,民國33年)4月1日開學,州廳派內藤理八擔任校長。全校教職員除校長外有教諭6人、書記2人,佔地約9.6甲(公頃),校舍配置大致呈「L」型。原來的「高雄州立高雄中學校」則同時改稱「高雄州立高雄第一中學校」。
詳全文...貳、二二八事件前的高雄中學校風
戰後初期,臺灣總督體制已不再執行公權力,新政權又尚未抵達之際,民眾雖有零星之報復日警行為、偷盜物資山林等脫序現象,大體上在這段政治權力真空期,臺灣社會展現高度的自制,民眾無不歡欣地等待「祖國」的蒞臨,各地仕紳積極組織「歡迎國民政府籌備委員會」,社會上瀰漫著高度參與熱情,各種民間社團紛紛成立,各校學生組織聯盟與支部,主動學習國語、三民主義、教唱國歌,島上各角落此起彼落的唸唱「ㄅ、ㄆ、ㄇ、ㄈ」、「三民主義,吾黨所宗」。臺籍留外人士紛紛回來,準備貢獻所學所能。然而,陳儀所領導的行政長官公署對於臺灣社會充滿濃重的日本氣味非常不以為然,積極推動「中國化」與「去日本化」的民族教育方針,中學以上大量替換外省籍教職行政人員,導致校園逐漸出現糾紛衝突,行政長官公署及教育處對於校園的不安與抗議事件,往往指責學生「誤解自由」或「奴化過深」所致,錯誤的教育政策造成校園的裂隙逐漸拉大。
詳全文...參、自衛隊的成立與運作
一、二二八事件爆發
1947年2月27日,6名專賣局查緝員在臺北查緝一位四十歲寡婦林江邁販賣私煙不當,引發圍觀群眾包圍查緝員的衝突。查緝員欲脫身,其中一名開槍警告,卻不幸誤射市民陳文溪,激憤的群眾包圍派出所,要求交出兇手槍斃,未獲回應。翌日,不滿的民眾沿街敲鑼打鼓,通告罷市,遊行聚集,先衝入本町之專賣局臺北分局,毆打局內員警,並破壞局裡部分設備後,轉往南門專賣總局要求懲兇未遂,乃轉往長官公署,遭公署內配備精良之士兵開槍阻止,民眾奔逃,有人傷亡倒地,局勢迅速惡化。下午2時許,民眾聚會於中山公園,隨後進佔公園內的臺灣廣播電臺,向全省廣播,批判貪污現象、米糧外運、民不聊生等,並號召民眾起而驅逐各地的官吏以求自存。次日,全臺各地先後知悉「臺北二二八事件」,亂事蔓延全省,而懲兇要求升高為政治抗爭行動。
二、高雄的因應
2月28日高雄市長黃仲圖得知臺北情況後,即嚴囑部下鎮靜處置,避免軍民衝突,並拋售糧食以安定民心。當時高雄地區駐兵之處有三:其一、整編第21師獨立團,團長何軍章,官兵3,127人,駐防在鳳山五塊厝,保護南部最大的軍火庫。其二、高雄要塞司令部,官兵2,793人,其中守備大隊300餘人,其後直撲市政府的正是這支軍隊。其三、左營海軍總司令部第二基地,該基地於3月1日成立,有軍隊2連。
三、高雄要塞司令部的因應
3月3日晚上起,高雄各地社會逐漸失序。4日,彭孟緝宣佈高雄要塞司令部戒嚴,士兵嚴禁外出,傍晚後駐在市區之軍警全面撤至壽山要塞司令部。一般外省人則多由澎湖同鄉會、青年團分隊部收容。3月5日,市參議員及地方名流也依令成立「高雄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下分治安、宣傳、糧食、醫療等組,以議長彭清靠為主任委員,並任命郭萬枝為警察局長、呂見發為監獄長、呂見利為看守所所長、葉鴻鐵為港務局長,代替走避的原機關首長,並要求各區組織治安隊,由區長負責維持治安。
四、高雄中學成立學生自衛隊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高雄的中學如高雄中學校、高雄商業學校、高雄工業學校及商工專修學校等校學生有一個學生聯盟的組織,會長是高雄中學畢業地的孫土池(高雄中學校第16屆學生)。學生聯盟組織相當嚴密,幾乎所有的中學生都會參加,學生們製做一種三角形的標誌掛在胸前作為識別。中學生們藉此組織平常多有聯繫,若遇突發事件可隨時集合應變,反應相當快速。戰後,學生聯盟經仍經常集會,大家對「光復」都抱有很大的期待。
詳全文...